发布时间:2025-01-05 02:17:59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社 福州9月5日电 题:“中国草”在非洲种出了哪些佳话?
——访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
过去20余年来,有着“中国草”之称的中国菌草技术在南非、卢旺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莱索托等非洲国家落地,成为当地民众的“致富草”“幸福草”,传为佳话。
菌草为何被称作“中国草”?“中国草”在非洲种出了哪些佳话?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将继续让中国的“幸福草”和“致富草”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何为菌草技术?
林占熺:20世纪80年代,中国菌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但农户大量砍伐树木用于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主产区的树越砍越少,产生了菌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1983年,我随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到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那里的情景让我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从长汀归来,我辞去行政职务,开始专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
图为林占熺(前排右二)与团队在沙漠实地勘察。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直到1986年,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取得菌草技术“以草代木”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栽培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菌草株型大、产量高、适应力强,除作为蘑菇培养基外,还可大面积种植以防水土流失,或做饲料、有机肥料等。
实践证明,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扶真贫、真扶贫”。1986年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中国31个省(区、市)的58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而且,“以草代木”培育菌菇,使中国一年可以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
目前,菌草技术也从最早的“以草代木”养菌,拓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开发等领域,已成为一门草学与微生物学的新交叉学科。
中新社 记者:菌草技术是如何走出国门的?为何被称作“中国草”?
林占熺:菌草技术是中国在推进减贫脱贫过程中摸索出的一项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特别贡献。尤其是,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特色产业,具有千家万户能参与、能发展,以及投入省、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适应性广等优点。
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全国,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多年以来的持续关心和亲自推动。2001年,他亲自推动菌草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成功落地。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创下每公顷年产鲜草853吨的纪录。更因为菌草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他们把菌草称作“中国草”,甚至给孩子取名为“菌草”。
被各国称作“中国草”的菌草技术既帮助农民致富,又保护了生态,小而美、见效快,推广起来成本比较低,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20多年的菌草技术国际合作实践中,我们创新菌草援外项目实施模式,以减贫为目标,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使当地最穷苦的民众也能参与。
图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菌草技术非洲项目负责人林冬梅在卢旺达指导学员菌草菇生产。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至今,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已举办约350期,培训1.4万余人;菌草技术被翻译为18种文字在全球持续传播。
中新社 记者:中非菌草交流合作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林占熺:在非洲大陆,许多国家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土地贫瘠和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挑战。
引入中国菌草技术为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希望,通过种植菌草,农民不仅可以获得优质的牲畜饲料,还可以利用菌草栽培食用菌,创造收入来源。
2004年,菌草技术走进南非。以此为发端,青青菌草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茁壮成长,现已传播到非洲40多个国家,成为造福非洲人民的“幸福草”。
中非菌草交流合作主要包括四方面:首先是为非洲国家提供各类菌草技术培训,包括技术培训班、官员研修班、双边培训班等。从1995年起一直到现在,我们在福建和非洲为8000多名非洲学员进行了培训,他们成为非洲各国传播菌草技术的使者。
其次是自主对非开展菌草技术扶贫项目的合作。从2004年开始,我们与南非和卢旺达相继签订菌草技术转让与产业化扶贫的合作协议并实施,此后还与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当地机构开展合作。
第三是对非洲的技术援助项目。从2006年开始,我们陆续承担中国政府援莱索托菌草技术项目、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以及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在当地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和示范中心,并且长期派遣专家开展技术本土化和推广工作。
图为卢旺达基加利市郊菌草企业创办的学校。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第四是通过联合国菌草项目在非洲进行推广。从2017年开始,我们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合作召开一系列非洲区域会议和国别研讨会,组织非洲各国交流发展菌草产业的经验,促进各国制定有助于菌草技术落地实施的政策措施,并对农民和青年学生进行短期技术指导和培训。
图为林占熺教授与联合国高级别代表团现场考察非洲菌草项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总体来讲,中国技术援助项目和技术培训的影响力大、持续时间长,在当地起到的扶贫效果好,联合国相关项目有利于开展多边合作,促进交流。
中新社 记者:“中国草”在非洲种下了哪些动人佳话?
林占熺:以中国菌草技术为代表的中非农业交流合作项目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广大非洲国家带去了解决粮食和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20多年间,“中国草”在非洲种出了许多佳话。在卢旺达,超过3.5万名农民接受了菌草技术培训,4000余户家庭及50多家公司与合作社从事相关业务;在南非,希德拉菌草技术研究培训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20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培训学员507人,1万多户家庭从中受益;在莱索托,“10平方米菌草菇栽培模式”得以推广,让缺地农民可以在10平方米的土地上实现年产新鲜菌草菇1.2吨,极大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在马达加斯加,菌草技术为缓解一些地方饲料短缺、促进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4月,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贫困单亲母亲喜获菌草平菇丰收。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在卢旺达,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到中国学习菌草技术学成回国后,在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该工坊现有10名全职雇员,旺季还要招聘几十名临时工;每月最多可生产约3万个菌袋,每周能收获600公斤鲜菇,产品不仅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每天早上,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喝上蘑菇汤。”
一度负债累累的莱索托妇女西奥艾赫拉也通过媒体感言:“中国援莱索托菌草技术合作项目救了我!在中国专家的鼓励和耐心细致、手把手的指导下,经过4年的菌草菇种植,我的收入大大提高,生活有了保障,我还与家人住进梦寐以求的房子里。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菌草技术专家,他们的帮助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9年12月,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在首都班吉举行的61周年国庆庆典上,为6名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专家颁授国家感谢勋章,表彰我们为中非农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中新社 记者:中非菌草技术交流合作有何前景?将取得哪些新进展?
林占熺:中国菌草技术小而美、见效快,精准对接“穷人中的穷人”的需求。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发展菌草技术是全球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及最佳选择之一,也是增加就业、减贫的有效措施,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武器。
目前,中国菌草技术在非洲国家推广已有很好的基础,尼日利亚和中非的大学开设菌草学课程。在福建农林大学接受过培训的学员和留学生,也在积极推动菌草技术的传播,为发展中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8月26日,林占熺教授(右二)、林冬梅(右一)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供图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重要会议的举办,将推动中国菌草技术加速在非洲国家推广落地。同时,通过菌草交流合作的桥梁作用,更多非洲基层民众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在非洲人民心中的形象进而不断提升。
当下,我和我的团队正致力于将黄河流域的菌草治沙治水保土技术和经验复制到尼罗河治理上,让流经非洲九国的尼罗河更好地造福非洲。与诞生中华文明的黄河一样,诞生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的严峻挑战。
过去十几年间,我们已选育出从黄河上游青海省到下游山东省均适宜种植的巨菌草及绿洲系列菌草品种,在黄河两岸建立起菌草生态屏障。因此,我期待将菌草在黄河沿线的生态治理经验移植到尼罗河沿线,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母亲河”变成造福当地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菌草技术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成为非洲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钥匙之一,为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完)
受访者简介:
林占熺,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首席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菌草科学的研究、菌草技术推广、扶贫、援外和国际合作等工作。曾先后获得全国扶贫状元、全国星火标兵、1986-2000全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奖、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特别奖、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中国生态英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等荣誉。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