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3:36:34 来源: sp20250108
图①: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参加春节亲子游园活动。 刘 强摄(影像中国) 图②:山西省太原市剪纸非遗传承人王银凤在创作剪纸作品。 卢鹏宇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进,焕发新的生命力。春节(农历新年)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赋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崭新的春联传递新春祝福,熙攘的庙会唤起年味记忆,文博场馆过大年持续升温,体育健身迎新春活力满满……本版刊登特别报道,呈现浓浓的文化味中喜庆祥和的中国年,共同庆祝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管璇悦)
剪纸 巧手送祝福
本报记者 马睿姗
左手捏红纸,右手握剪刀,剪刀快速变换方向游走于纸面,不一会儿,一个“福”字便呈现眼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山西省太原市上林苑一家工作室,太原剪纸非遗传承人王银凤正在创作一幅“福”字作品。
太原剪纸有2000多年历史,202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银凤和丈夫郭树林是太原剪纸的第五代传承人。
每到春节,是王银凤最忙的时候。将一幅幅充满浓浓年味、寓意美好祝福的剪纸作品带给人们,她觉得很有意义。
在王银凤的记忆里,年味儿就藏在窗格上的剪纸里。一进腊月,母亲坐在炕头,红纸在手中上下翻飞,喜鹊登梅、福字生肖,活灵活现。年三十一大早,她和姐姐把玻璃擦净后,先在窗格上铺一层白麻纸,再把大红色的窗花贴上去。这一幕,至今都留在王银凤记忆里:“剪纸一贴,年味儿就出来了。”
太原剪纸既融合了北方剪纸的大气,也透着南方剪纸的纤巧,使用剪刀勾勒轮廓,局部细微之处再用刻刀精描线条。遇到线条精细的作品,王银凤会掏出一套刻刀工具,将清水滴在油石上后,再将刻刀放在上面细细打磨锋利,一刀即一笔线条。
在工作室里,王银凤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时而捏住一片厚度比头发丝还薄的“手撕钢”,剪刻出太原双塔;时而将红色的丝绸和纸张变成一只停留在裙装上的蝴蝶胸针,变成白色陶瓷碗外侧烧制的福字图案,变成新人婚礼上的卡通人物贴纸。
剪纸是源于生活的艺术,一刀一剪都很讲究。王银凤认为,只有让非遗融入生活的点滴,适应当代的使用需求和审美变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春联 国潮创意足
本报记者 窦瀚洋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辞旧迎新。“贴春联是宋代以来广泛流传的迎春仪式。”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馆员钟梦迪介绍,宋代之前,人们将辟邪的文字刻在木板上,钉在大门两旁,寓意家户平安,称为桃符,每到新年便会“新桃换旧符”;宋代开始,人们将祝福文字写在木板上;到了明代,人们把祝福语写在红纸上,贴在门户两旁,便有了现在的春联。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意春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巧思创意,受到人们喜爱。
一款名为“年话中国”的春联,每个字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年画,比如横批“八方来财”,“八”字被设计成舞狮图案,“来”字则展示了挂灯笼的场景。这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研发的产品。
“今年春节各种新春主题文创产品成为紧俏货,我们共推出5款春联,风格从喜庆到雅致,在线上线下都卖得很好。”该公司产品研发部负责人孙雷介绍,以“年话中国”的春联为例,上下联、横批共18个字巧妙融入了放鞭炮、踩高跷等18种传统过年习俗,旁边配有文字介绍。
“创意难点不仅在于如何通过画面展现民俗,还在于和文字相适配。我们经过对比,发现‘来’字更适合体现挂灯笼的场景,我们将竖笔画画成梯子,年画人物踩在上面,把灯笼挂在横笔画构成的屋檐上,生动形象。”孙雷说,“我们一直努力挖掘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再加入新的想法和创意,通过文创产品诠释新年味。”
庙会 内容更丰富
本报记者 侯琳良
祥龙翻腾起舞、舞狮欢腾跳跃、秧歌欢快扭动……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三水源风景区,一场庙会文化展演引来诸多游客。
“热闹,喜庆!”来自济南的游客胡悦说,置身现场和在手机屏幕里看庙会直播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孩子们更加兴奋,径直跑进庙会非遗文化研学区,兴高采烈地动手体验。投壶、剪纸、糖画、木雕……1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手艺人现场展示,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另一边,博山镇党委书记张健当起了庙会美食推销员:“咱们现场有酥锅、春卷、元宝水饺、炸肉,欢迎大家免费品尝!”游客一边品尝,一边扫码下单。
不仅如此,庙会现场还设置了农副产品专区,包括来自博山区各个镇(街道)的“土特产”,有草莓、蘑菇、地瓜、板栗等50多类农产品。
历经时代变迁,庙会年味更浓。“以前购物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庙会是老百姓集中销售与采购的场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庙会的功能已经逐渐改变,买东西不再是逛庙会的主要目的,庙会成为展示传统文化、民俗和节日气氛的载体,春节的文化味更浓了。”博山区文化研究院院长李福源说。
博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盖强认为,对老百姓而言,在庙会上可以体验到与平日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喜庆的节日气氛;对城市而言,通过庙会可以更好推广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地区文化名片,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村晚 农民新年俗
本报记者 祝佳祺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依山傍水的侗寨古楼里传出阵阵锣鼓声。2月3日,以“侗寨百家宴 欢乐中国年”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暨“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正在上演。
吊脚楼里、广场上,侗族姑娘忙着做糍粑、五色糯米饭;风雨桥里、戏台上,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精彩呈现。“你心中有个远方,却不知道它在三江……”主题曲《美好山乡》唱出了乡村的巨大变化;“山清水秀生态美,鸟语花香气象新……”壮族天琴弹唱奏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来自来宾市的瑶族长鼓舞、桂林市的瑞狮祈福……多地群众带着具有代表性的文艺节目前来,载歌载舞,年味十足。也有一些在外务工的人们提前返乡,加入群众文艺队伍。
“村晚”成为过年新民俗,折射出乡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之前我们村也会在春节期间办类似的‘村晚’,但规模没有这么大。昨晚我激动得睡不着。”来自三江县老巴村的王双雨刚刚表演完芦笙踩堂舞,“这次光我们村就有100多人报名,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排练,很开心!”谈到这些年过春节的“文化味”,王双雨说,“日子好了,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了。”
除了“村晚”,“八桂潮集”广西特色年货大集、“多彩民俗”沉浸式展示体验活动等也正在举办。据了解,春节假期,广西各地将开展新春文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万余场。
博物馆里过新年
本报记者 毕京津
在河南省洛阳博物馆二楼临展厅,来自江苏的大学生林燕和同伴被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深深吸引。“我们把来自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偃师博物馆的数十件跟龙有关的文物集中展出,推出‘寻迹中国龙——洛阳出土龙文物特展’。”洛阳博物馆展陈部主任黄超介绍。
“这件龙首柄铜熨斗,外形像个大勺子,用于手拿的长柄前端还有个精致的龙头。”讲解员对观众说道,“它的作用跟我们今天的挂烫机、电熨斗差不多。”黄超介绍,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前来观展,洛阳博物馆挑选展出龙首柄铜熨斗、龙纹铜镜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和龙年生肖有关的展品,并配套推出相关文创产品,来参观的年轻人占比超过了一半。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甲辰年春节古乐专题赏听会”、开封博物馆“吉龙贺喜——龙文化线上展”……河南省各文博场馆送出春节文化年礼,包括“博物馆里过大年”展览展示活动、“春到万家”公共文化活动、“非遗过大年”民俗系列活动等。“春节期间,全省160多家博物馆推出新春主题展览270个、各类文化社会教育活动近3000场次。”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耀霞说。
近年来,走进博物馆、电影院、历史文化街区、主题乐园等过“文化年”,成为新年俗。越来越多文博机构、文化场馆也主动策划,精心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满足观众春节假期参观需求。
受欢迎的“新春集市”
本报记者 尚凯元
农历腊月二十四,法国巴黎市内的首场春节庆祝活动举办。热闹的“新春集市”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不少摊位前排起长队。
法国学者诺贝尔·鲁兰介绍,很多华人聚居在巴黎市区和大巴黎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唐人街”,这些地方也是春节庆祝活动中最热闹的地方。
最著名的唐人街位于巴黎13区,每年在此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是法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春节庆祝活动,参加人数曾多达20万人。今年,这里的春节庆祝活动将于大年初九举行,将组织舞龙、舞狮、传统舞蹈等表演,内容十分丰富。
在观看表演的队伍中,有不少孩子被家长高高地举在肩上,春节庆祝活动也成了欢乐的亲子活动。春节庆祝活动基本都安排在周末,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包括非华人居民和游客。法国人阿涅斯住在附近,平时喜欢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她告诉记者:“我非常喜欢新春集市上的民俗表演。”
不久前,法国邮政集团发行龙年生肖邮票,连续第二十年以发行生肖邮票的方式与在法华侨华人共同庆祝春节。“法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社会实践中注重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鲁兰介绍,在巴黎、里昂、马赛等城市,春节庆祝活动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法国政府和各级官方机构对春节文化的支持,也有助于提升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使春节庆祝活动成为促进法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10日 04 版)
(责编:牛镛、闫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