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筼筜湖生态修复的实践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5-01-08 06:51:14 来源: sp20250108

  作者:余兴光(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厦门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与西海域紧密相连,因筼筜港被人工筑堤造地演变而来。历史上筼筜港海产丰富,港内入夜后渔火如繁星,清乾隆年间就有“筼筜渔火”之美誉。有文献记载,1938年,筼筜港面积约有9.01平方公里。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一道1700米长的堤坝在港口西部建起,筼筜港彻底消失,变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的城市内湖——筼筜湖,失去了与海洋的对流通道,成为封闭性强、环境容量有限的主城区纳污水体,环筼筜湖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湖。由此,筼筜湖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时间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淤积严重,蚊蝇滋生。

  面对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期,厦门市虽对筼筜湖实施了局部治理,但由于经济、技术、观念等各方面原因,成效不大。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集中体现了陆海统筹、“一湾一策”、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系统治理观,既切中厦门市客观实际,又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针对性。为此,1988年4月12日,《厦门日报》头版还刊发了《治不好筼筜湖,何颜见“江东父老”》的文章。

  30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筼筜湖综合治理不动摇,将筼筜湖治理经验逐渐推广至厦门全域,取得突出成效。而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的做法、经验、成效,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自然资源部向全国推出筼筜湖生态修复成功案例。具体来看,主要做法包括:

  依法治湖。筼筜湖的综合治理问题难度大,涉及面广,协调管控和财政经费都曾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依法治湖为筼筜湖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法治保障。专门对湖库治理进行立法,在国内外都不多见。厦门市人大从1988年以来制定和颁布了多部海岸带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了《厦门市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规定了湖区面积管控、功能定位、保护修复措施、法律责任内容等。由此明晰责任,奠定了依法治湖、全民参与和社会共享的生态法治基础。

  截污处理。湖泊与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是世界性的难题。自然生态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功能与生态价值的降低,无不与污染物入湖入湾紧密关联。筼筜湖失去了保持自然活力的海湾自然水动力条件,不断入湖的污染物,在筼筜湖迁移、转化、累积,经年日久,导致湖体生态功能彻底恶化。截污处理成为改善筼筜湖生态质量的根本措施,包括对环湖周边主要污染企业、入湖排洪沟和雨水口进行截污,筼筜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0万吨,达标后再引向深水海域排放。

  清淤筑岸。历史上,筼筜湖周边有几十条小溪流,后来大多变成排洪沟,遇到大雨天,泥沙输入筼筜湖,加上垃圾入湖污染,沉积物乌黑发臭。为此,几十年来,厦门市共清淤560万立方米,扩大水面70万平方米,对环湖30余条排洪沟每10年进行一次大清淤,建设了14公里长的生态护坡护岸工程。同时,全面开展山体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典型的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实践模式。

  搞活水体。修复筼筜湖的生态活力,需要解决湖水发臭这一问题。厦门市组织了各方面专家开展科技攻关,在保障筼筜湖的排洪安全和减灾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潮差,纳新鲜潮水入湖,搞活水体,修建“西水东调”海水泵站、海水输水管道和导流堤,每日两纳两排,把西海域新鲜海水引入筼筜湖,提升了筼筜湖的整体水质,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生态功能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美化环境。打造美丽湖区,重塑筼筜夜色,提升筼筜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韧性,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筼筜湖的湖心岛区域种植了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成为白鹭回归栖息的家园,淤泥综合利用进一步形成了白鹭洲开放式公园,沿湖建设的27公里长的环湖林荫步道,串联起多处公园,筼筜湖区域起到了城市“绿肺”的重要作用,如今已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湖景“网红”打卡地和厦门城市中心区生态绿廊。

  厦门筼筜湖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成效凸显,给予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经验启示:

  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生动地说明,海湾生态保护修复,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党委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目标,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筼筜湖生态修复艰巨漫长、接续努力的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的极端重要性。在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实现海湾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必须坚持陆海统筹,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一湾一策”,多措并举,全面系统治理,区域协同共治。筼筜湖的生态修复实践,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治理观,推广意义重大。

  筼筜湖生态修复取得久久为功的显著成效,法治保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海湾区域从污染源头控制到海洋生态系统治理,尤其是针对受损严重的海湾生态环境,修复其生态功能,增强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强化生态修复法治建设具有必要性,这是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依法治湖”意义深远之所在。

  筼筜湖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彰显了科技赋能的作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了共治共享的海湾生态修复格局。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往往需要依靠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因地制宜,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支撑科学决策,方能找到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注重山、海(湖)、城等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多要素有机融合,通过筼筜湖生态位的提升和生态功能的修复,与筼筜湖片区城市功能和生态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筼筜湖片区乃至厦门市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做法可为更好地实施海湾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借鉴。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7日 06版)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