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1:43:51 来源: sp20250111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内府藏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供图
迢迢群星,皎皎河汉。仰首可见的日月星辰,滋养了人类最初的好奇与信仰。作为观星测天的记录,星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万多年前。明清之际,科学家系统引入欧洲最新天文学成果,成就了星图测绘会通中外、兼收并蓄的全新局面,成图于近4个世纪前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日前落幕的“大道同行 海纳百川——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档案文物展,展出了《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的复制品。络绎不绝的观众站在星图前驻足观赏,仿佛走进时光隧道,星空里的文明交流记忆迎面而来。
调和东西方天文学传统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现存于世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制于1634年,由晚明科学家徐光启主持测绘,钦天监学者与汤若望、罗雅谷等外国传教士共同制作。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内府藏本(以下简称“一档本”),为屏挂式木印填色纸本,全图分作8条幅纵向拼组,拼合后横长449.6厘米、纵长202厘米。
星图主体为北、南赤道星图,星空着蓝色,星体点染金色,每个半球图直径约160厘米,以春分点作为起点,中国传统的赤道、欧洲黄道两种坐标体系并存。在星座标识方面,沿用中国传统的星官命名和划分体系“三垣二十八星宿”,参照西方星表及实测数据订正。“三垣”指的是天空中以群星围成的三片区域,如同三座城池,其中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区域称“紫微垣”,另外两个分别为“太微垣”“天市垣”。在星图中,紫微垣是星空中的紫禁城,天市垣为百姓的集贸市场,并以吴越、巴蜀等地域名称作为市场城墙……世间万物映照于星空,独具东方神韵。对于旧图未载或中国境内观测不到的南极诸星等,则参照中国风物习惯,翻译后增入星图。例如“不死鸟”译为“火鸟”,“大嘴鸟”则称“鸟喙”,“天堂鸟”定名“异雀”。如此,测绘者将中国传统星图的1461颗恒星增为1812颗,并引入“星等”概念,将所有恒星区分为六等,依图例以大小不等的圆点标识。此外,贯通南北星图、状如白练的是银河,其中无名众星以细密圆点标出。根据望远镜观测结果,将传统上认为非星的“气”明确为群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星云。
在北、南赤道星图之间及外沿,绘有古赤道星图、黄道星图、西式天文仪器图等16幅辅图,并配有相应的图说注记。整幅图首尾之处,分别是徐光启署名《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叙》和汤若望所撰《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说》,阐述了制图缘由、成图规则以及调和东西天文学传统的技术路径。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最初以绢本屏风的形式制成,形制庞大,制作精美。岁月沧桑,这架屏风已不复存在,目前所见《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均为刻本。除现存的一档本外,还有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比利时皇家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等诸家藏本。这其中,梵蒂冈宗座图书馆所藏的明印设色本,或许是最接近屏风原貌的版本,而一档本则是装潢最为堂皇富丽的版本。见证17世纪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全面精准的皇家星图,书写了中国古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见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远在文字诞生之前,古人类就已有意识地刻画日月群星的形态。中华文明作为全世界唯一连续传承、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在3000多年时光长河中,形成人类最为系统完整的天文观测记录。在殷商时期,甲骨卜辞就记录下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从公元前104年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近百次修订历法,官方颁布的历法至少有48种。
为方便观测记录群星运动,观测者将众星划分成群、联合成象,分作不同星座或星官。区别于地中海世界取法诸神与奇珍异兽的星座系统,中华文明将山川百物、人间百业映射至星空,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星官秩序——“三垣二十八星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漆箱盖上,书写有二十八星宿名称,是迄今发现的完整二十八星宿的最早记录。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独创《天官书》一篇,记录有星官91个,包括恒星500多颗。至迟到东汉末年,我国已经出现比较科学规范的写实性星图。此后千余年间,星图的测绘制作不断丰富、成熟。
17世纪初,根据元代郭守敬《授时历》改制的历法已使用200余年,误差累积明显,需要对天文历法进行修正。“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一批具有西方科学背景和专业天文学知识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加速了中西科学文化的相遇、交流、融合。1629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受命修历,他延揽中外精熟天文历算之人成立历局,系统编译欧洲数学、天文学著作,制作新型观测工具。
此后5年间,由徐光启引领的科学团队共进呈历书137卷(含恒星总图8幅及由此制成的屏风1架)、天文观测器具十数种。这些译著、撰述及星表、星图首次将欧洲最新天文历算成果转换融入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调和中西两种历算、星象系统,成为17世纪最为系统完整的中文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见证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作为中国第一种会通中西两大星象体系的星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深刻改变了我国星图制作形式与内涵。它呈现的中西星象会通格局持续影响着我国古代星图、星表绘制。直至清代乾隆朝《仪象考成》纂修完成,这一始自明末的中西星象调和工作方得完竣。
2014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古老的星图,承载着人类“极目楚天、共襄云汉”的祈盼与探索,见证着不同文明之间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的灿烂历史。中西科学交流的佳话将和星图一起,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1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