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灯亮,这是守塔人的信念”(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5-01-11 01:46:34 来源: sp20250111

  王洪安在台子山灯塔内。   本报记者 郝迎灿摄

  登上海拔130多米的墩台山,向西眺望,但见渤海苍茫;脚下,辽宁营口港鲅鱼圈港区舟车往来不息,货物进出繁忙。

  40年前,鲅鱼圈港区开工建设,曾经的小渔村变身现代化港口,去年货物吞吐量超过2亿吨,助力营口港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

  墩台山山顶,台子山灯塔巍然耸立,为进出鲅鱼圈港区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塔下,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营口航标处灯塔工王洪安已在此坚守21年,守护灯塔长明,为千万航船指引方向。

  “最开始是4人轮班,为了尽快掌握灯塔灯器维修保养的专业技能,我主动提出放弃休息,跟几位前辈共同值班。”作为一个门外汉,王洪安勤学好问,从学习电路的基础知识起步,逐渐掌握了灯器的各项性能参数,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以前使用的是进口灯器,能耗高、易烧损,夜里值班不敢合眼,要时刻紧盯亮灯情况。”王洪安说,“灯一灭,要么是灯泡烧了,需要立即进行更换;要么是港区停电检修,需要紧急启动备用电源和备用灯。”

  “2008年之后换上了国产的旋转灯器,不仅性能更稳定,而且能够感光自动开闭,遇到停电或故障还能自动开启备用灯。”设备更加先进,王洪安仍然不敢马虎大意,晚上睡觉前定好闹钟,每两个小时起来查看一次。

  “人在灯亮,这是守塔人的信念。”王洪安说。

  工作之初,虽早有心理准备,但环境的艰苦还是让王洪安吃了一惊。“山上不通自来水,吃水要拿一个容量为10升的塑料桶,从山下背水上来。”王洪安说,“当时上山只有一条石头小路,到了冬天积雪没过膝盖,只能一步步蹚上来。”

  现在虽然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修了公路,也通了自来水,但下山买趟菜少说也得个把小时。王洪安索性一次性备足半个多月的米面,容易保存的萝卜、白菜、土豆便是他的主打菜。

  到2010年,随着其他几名灯塔工陆续退休,墩台山上就剩下了王洪安一个人。一人一灯一塔,最难熬的还是孤独。“有时候实在憋不住,就爬上塔顶,朝着大海吼上几嗓子。”

  2007年,王洪安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来到鲅鱼圈港区工作。“晚上起来巡查,看着头顶射出的光柱,脚下港区灯火通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和温暖。”王洪安说。

  灯塔下的小院里,果树成荫,花草繁茂。山顶上土壤贫瘠,王洪安通过慢慢摸索,栽活了13株南果梨、8株枣树、3株李子以及桃杏各4株,还见缝插针种上了月季、百合、美人蕉。在同事眼中,王洪安不仅是一名称职的灯塔工,还是一名辛勤的园丁,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四季见景、三季见绿、两季见花、一季见果的花园式灯塔逐步成形,时常引来游人驻足参观、合影留念,成了墩台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王洪安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选择了就要坚持,做好每件该做的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