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9:03:24 来源: sp20250110
【东盟专线】翻译家忆中越交流往事:要学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
中新社 昆明9月17日电 题:翻译家忆中越交流往事:要学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
中新社 记者 胡远航
在中国许多大学的越南语本科教学中,仍会用到编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越南语语音》教材。在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时,《越南小学汉语课本》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
这些教材最开始是怎样编写的?语言学习和交流,最重要的是什么?近日,云南大学退休教授龚宁珠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作为上述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她追忆编译往事,寄语中越交流。
出生于1945年8月的龚宁珠,祖籍福建晋江,其祖辈一直在越南海防市生活。1959年,龚宁珠随母亲从越南归国,定居昆明,高中毕业后考入云南大学外语系。早年,她被选赴越南、老挝从事翻译工作,后因公负伤调回昆明。她曾担任云南省政府代表团首席越南语翻译,多次随团出国访问。
20世纪90年代初,龚宁珠任云南大学外语系东南亚语教研室主任。此后20余年,她编写《越语教材》1-6册、《汉越词汇集》1-3集、《实用现代越语会话》(汉越对照)、《泰语》1-3册、《泰语听力》1-4册、《基础泰语阅读》等一系列东南亚语种教学材料,以及《越南小学汉语课本》《缅甸小学汉语课本》《泰国小学汉语课本》《现代常用汉语》(越文注释本)、《实用商务汉语》(越文注释本)、《财经基础中文》(越文、泰文、英文注释本)等68册对外汉语教学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越关系升温,与越南接壤的云南急需懂越南语的工作人员,于是安排云南大学按大专学历开办越南语教学。”龚宁珠回忆,当时全国只有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越汉辞典》,没有适用的教材,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教材本身的编写量就很大,那时还没有电脑,只能用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龚宁珠说,越南语有六个声调,每个声调都得手工加上去,再一一调整版式。“所有的中越文对照,都只能一词一句各自打好后剪下来再粘贴到一块,经过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复印装订成教材。”
除了编写教材,龚宁珠还兼任教学工作,为云南省外事、外贸、旅游等部门,及云南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培养出一大批学生。如今,已是桃李天下,不少学生任职于中、泰、越等国多个政府部门。
龚宁珠认为,“语言学习,基于单词积累和语法转换,重在发音标准、用词得当。想要达到这四点,学习环境和氛围很重要。”
龚宁珠早期的国内学生,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方言腔很重。为帮助学习,她会带着大家听广播、去越南归国华侨家交谈。在教越南留学生学汉语时,她会把学生邀请到家里看电视、包春卷、做越南菜,或是一起逛街、逛公园,在生活情景中学习语言。
在教学中,龚宁珠会不断比对汉语句子和越南语句子的语法差别,以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的语法逻辑,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表达准确性的问题。
这是多年翻译实践积累下的经验。“语言沟通的过程,不仅要学会表达,更要学会倾听和转换。”龚宁珠说,在实践中她发现,如若机械地翻译,就会造成一些误会。正如人与人的交往,要先明白对方的立场和态度,做到求同存异,不能固执己见,生搬硬套。
“那倾听和转换有密码吗?”专访当日,龚宁珠用行为回答这一提问——她结合记者发的采访提纲,提早一天手写了答案,并做了母亲在世时常做的花生香肠饭等候记者的到来。
“如果你问我翻译和交流这一门‘武功’的最高秘笈是什么?那就是出自真心。”龚宁珠说。
“在职五十多年来,我和我的越南学生们就是这样教学相长、携手同行的。我们用语言为两国人民架起友谊的桥梁。”龚宁珠坚信,“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定将长长久久,不断深化。”(完) 【编辑:魏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