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金佛山:守护好这片生物物种“基因库”

发布时间:2025-01-10 20:07:47 来源: sp20250110

夏至刚过,水雾笼罩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腰处,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科研宣教科负责人陈丽霞和管护员正在银杉繁育基地里忙活着。“旁边的引水渠挖得及时,正好雨天派上了用场。”陈丽霞弯下腰,将大棚两侧的棚膜埋进土里,“可得把这棚扎结实,把苗子护好。”

豆大的雨点拍打着。大棚下,今年四五月刚抽芽、还不到5厘米高的一片银杉幼苗萌发着鲜嫩的绿意。

位于南川区的金佛山坐落在衔接东西、融汇南北的地理十字路口,是重庆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2014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四万多公顷的保护区范围内有起源古老的生物区系,是濒危、特有、孑遗物种富集的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被誉为我国珍贵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为保护好本地的生物多样性,金佛山持续探索实践协同保护以及联合保护模式。仅围绕银杉这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与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就已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全市首个20×20米的银杉监测样地,对保护区内18个野生银杉群落、562株野生银杉逐个建档并进行长期跟踪调查。陈丽霞等科研人员也正投身不同海拔、环境以及养护方式的人工繁育研究,开展野生银杉救助。

“野生银杉普遍生长在悬崖峭壁上,自身繁殖条件极其恶劣。爬上树尖儿采回种子后,还得经过水洗唤醒、消毒杀菌等程序,才能在春天播种。银杉种子的天然芳香又容易引来老鼠、蚂蚁等虫害,出苗率难以保证。”陈丽霞像对待孩子般亲切地看着面前的幼苗,讲述着眼前这2000余株纤细幼苗的来之不易。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人工繁育以来,在一批批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银杉的成苗率从10%提升到约80%。但截至目前,回归金佛山野外环境的人工繁育株仅有77棵。从小苗到大树,还存在不少未知的难关需要攻克。

“急不来,得沉在山间的四季更替里,在银杉一寸一寸生长之间慢慢摸索它们的性子。”陈丽霞说。

“不过总体上,随着这些年生态的改善,我们对金佛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有信心了。”说这话的,是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药用动物研究中心主任曾德军。

一大早,曾德军接到南平镇村民的电话,说是有一只黑色的猴子下山了。“应该是黑叶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跳上车,他便急匆匆地赶了过去。

生态改善促进了金佛山的动植物种群扩容,仅境内的黑叶猴,就从2015年的151只增长到了如今的180余只。动物们时不时走进金佛山周边村镇,和村民打上了照面。曾德军笑称,光是今年上半年,研究所的野生动物救护站,就已救护灰林鸮、斑头鸺鹠、花面狸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余次,自己的手机号已经成了村民救护野生动物的热线电话。

可在此之前,囿于较低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当地群众往往难以意识到遍地稀有的动植物的生态价值。“像光叶珙桐、水青树,在群众中的认知度不高。有人觉得不是用材树种,不能带来效益,就无意识地将其破坏,而这种破坏监管起来难度极大。”南川区公安局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冉长寿说,村民日常的采挖、偷猎或无意的砍伐、焚烧曾经对家门口这片“动植物王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对此,我们以‘美丽金佛山’为主题,长期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生态保护宣传,组织村民开院坝会、座谈会等以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冉长寿说,得益于以案释法等村民易于入脑入心的宣传手段,当地群众不仅动植物保护意识极大提升,而且还为公安机关提供了不少涉林违法犯罪案件线索。

为了把生态保护触角延伸到最前沿,南川区公安局又专门在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的11个乡镇(街道)设立“三级山林警长”,统筹国有林场、乡镇、村社区负责人下沉山林一线,建立“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案有人查、责有人担”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此外,当地各部门还聘请42名原住居民兼职生态管护员,实行网格化巡护管理,推出“生物多样性和我有什么关系”等线上短视频,又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日子进村社、进景区线下宣传,持续为居民开展科普活动。

“嗐,已经跑了啊……”赶到南平镇的时候,曾德军遗憾地发现自己竟扑了个空。爬上果树饱餐一顿的黑叶猴,已早早离去了。

“还能再见到的。”曾德军期待着,只要大家一同守护好金佛山这片生物物种“基因库”,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会持续出现。

(本报记者 张国圣 黄汉鑫 李宏)

(责编:薄晨棣、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