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评理|用倾听代替说教,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发布时间:2025-01-10 09:07:14 来源: sp20250110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中美双方表现出务实态度,表明两国虽有分歧,但稳定双边关系仍是共识。这无疑令人鼓舞,但也应看到,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充满挑战的新阶段。

  如果说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稳定两边关系是战略重置的第一阶段,那么兑现承诺、负责任地处理双边关系,将是中美关系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触及中美双边关系矛盾的根源,但双方都没有太多妥协的余地,因此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等行业,美国政府越来越担忧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耶伦此行也重申了同样的担忧。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和在广州,耶伦的言论一直聚焦于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及全球其他国家,最终也将伤及中国自身。在北京及剩余的访华行程中,耶伦预计将不断重申上述观点。美方要求,中国政府应放弃“补贴驱动经济的模式”,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对于美国的要求,中国很难买账,因为中美双方的观点存在分歧。在中方看来,用补贴及其他手段扰乱市场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同时,中国也没有必要“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因为中国一直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本身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至于指责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中方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在实践双重标准,因为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制裁中国企业、对TikTok进行严厉打击的,都是美国。

  尽管如此,耶伦在中国仍然受到欢迎,因为她一再重申中美经济不应“脱钩”。有人也因此认为,向中国传递美国政府希望建立“公平竞争环境”的呼吁,耶伦是不二人选。

  耶伦于去年7月结束访华后,中美双方均成立了经济领域工作组。但她此次访华,情况有所不同。在美方看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日益成为威胁,但在中方看来,这正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方此前也不断向美方重申,任何国家都不应打击其他国家的发展。

  正如耶伦所说,中美双方的分歧“不是一下午、一个月就能解决的”。但是,保持持续沟通,或将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方式”,能够让两国“继续聆听对方的看法,尝试找到解决分歧的方法,避免冲突发生”。

  通过沟通解决分歧,无疑将为中美两国关系向好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一基础,还需要双方通过一系列切实行动,才能得以巩固。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4月8日社论

  原标题:Ditching the lecturing in favor of listening may open the way to less strained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