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5:41:26 来源: sp20250111
贝宁是非洲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之一,贝宁中部的帕拉库是该国重要棉花产区,被称为“白色金子”的棉花是当地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2013年起,中国援贝宁棉花种植技术项目落地该地区,现已圆满完成第三期工作。
中国援贝宁棉花第三期技术项目组专家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通过开展棉花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示范、农机技术培训以及农机设备援助等工作,促进贝宁棉花生产提质升级,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中国农业技术专家沈志万表示,棉花是贝宁农业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经过中方三期援助项目的实施,贝宁的棉花产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沈志万:在我们到来之前,当时它的产量大概是1.2吨/公顷。经过连续三期的技术援助,在我们的示范区域内,平均产量达到了2吨/公顷。从1.2吨提升到了2吨,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沈志万看来,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贝宁棉花种植的生产效率,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沈志万:我们项目组进驻以后,我们首先在示范地进行机械化操作,也就是说开沟、施肥、打药等等,咱们全部采用的是机械来做的,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他们的劳动力,把他们的双手解放出来,我认为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帮助。
多纳蒂安·埃津是美丽城村村民,他在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学习棉花种植,受益良多。
多纳蒂安·埃津:有了中国农业专家组,棉花耕作实现了机械化。他们会给我们建议,告诉我们要按时播种、清除杂草、按时施肥,他们也会到田间地头做指导。我们尊重他们的意见,最后你会发现,棉花产量提高了。
沈志万表示,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贝宁当地棉农生活的巨大变化。一期项目开始时,项目驻地旁还只有零星几座土坯茅草房,现在放眼望去,全是村民新建的砖瓦房。
沈志万: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建了有大概几十户的砖瓦铁皮房,这个砖瓦铁皮房在当地来说就是非常好的房子了,因为收入增加,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萨马·穆萨来自甘多孔库马村,他介绍说,棉花生产机械化改变了当地的劳动方式,提高了棉花产量和民众的生活水平。
萨马·穆萨:中国农业组的技术太棒了,他们给我们种子、化肥,效果很好。这些技术真的很好,我们过上了想要的生活。中国专家到来之后,他们会给我们建议,他们真的很友善,对我们很好。
中国援贝宁棉花第三期技术项目组组长首小勇介绍说,项目通过开展棉花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示范、农机技术培训以及农机设备援助等工作,促进贝宁棉花生产提质升级,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首小勇:我们的技术援助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新农具、新农资、新技术,让更多贝宁人民感受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贝宁棉花产量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在非洲地区棉花生产国中排名第一。
沈志万表示,自2021年中国援非洲贝宁棉花第三期技术项目启动以来,共开展20余次培训,接受培训的学员已成为当地推广棉花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种植的骨干人才,他们学习驾驶拖拉机、打药施肥、防治病虫害,掌握了多方面的技能。
沈志万:培训的范围除了附近农民以外,还包括农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帕拉库大学农学系的学生以及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官员,范围非常广泛。他们对中国专家的评价是可亲可爱,比较实在。
多年的相处中,中国农业技术专家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项目组捐助村里的学校,向当地儿童赠送学习用品和自行车,通过打水井提供饮水等等,还给当地修建了足球场。
多纳蒂安·埃津:我以前住在一间小房子里。跟中国农业专家组一起学习和实践之后,我能有更多的收入,还盖了大房子。中国农业专家还在这里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很吸引人,很多年轻人都来。跟中国人在一起非常好,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来帮助我们。他们的确值得表扬。
首小勇表示,希望能将棉花生产机械化推广至中部其他地区和北部地区,提高贝宁全国的棉花产量。
首小勇: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自启动以来,始终秉承“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遵循“授人以渔”的工作方法,在保证完成技术援助任务的同时,真心实意地同贝宁人民建立友好和谐的民间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当地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
采编丨安然
主持丨葛鹏
制作丨杨晓蕾
签审丨孙伶俐
监制:潘晓英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编辑:梁异】